试读已结束,还剩10页未读,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
《《谏逐客书》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二PPT课件》是由用户上传到老师板报网,本为文库资料,大小为413.91 KB,总共有20页,格式为pptx。授权方式为VIP用户下载,成为老师板报网VIP用户马上下载此课件。文件完整,下载后可编辑修改。
- 文库资料
- 20页
- 413.91 KB
- VIP模板
- pptx
- 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
李斯,秦政治家、文学家。楚国上蔡人。初为郡小吏,后从荀况学帝王之术,战国末年入秦,初为吕不韦舍人,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。秦统一六国后,任丞相。参与制定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;主张实行郡县制、废除分封制;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《诗》、《书》、百家语,禁止私学,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;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、车轨、货币、度量衡的统一。李斯实行郡县制等政治主张,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。秦始皇死后,他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。后为赵高所忌,被杀。【评价】李斯的一生,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。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,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,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,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。秦朝建立以后,李斯升任丞相。他继续辅佐秦始皇,在巩固秦朝政权,维护国家统一,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,实行郡县制。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,之后又在统一法律、货币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。这些措施,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。【创作背景】据司马迁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记载,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(即后来的秦始皇),倡言凿渠溉田,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,以实施“疲秦计划”。事被发觉,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下令驱逐客卿。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,他在被逐的路途上惶恐不安地写下了《谏逐客书》。【解题】谏:劝谏逐:驱逐客:客卿书:奏章,奏疏,也称作“疏”,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。谏逐客书李斯①臣闻吏议逐客,窃以为过矣。昔缪mù公求士,西取由余于戎,东得百里奚于宛yuān,迎蹇jiǎn叔于宋,来丕豹、公孙支于晋。此五子者,不产于秦,而穆公用之,并国二十,遂霸西戎。孝公用商鞅之法,移风易俗,民以殷盛,国以富强,百姓乐用,诸侯亲服,获楚、魏之师,举地千里,至今治强。①惠王用张仪之计,拔三川之地,西并巴、蜀,北收上郡,南取汉中,包九夷,制鄢yān、郢yǐng,东据成皋gāo之险,割膏腴之壤,遂散六国之众,使之西面事秦,功施yì到今。昭王得范雎jū,废穰rǎng侯,逐华阳,强公室,杜私门,蚕食诸侯,使秦成帝业。此四君者,皆以客之功。由此观之,客何负于秦哉!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,疏士而不用,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。例证法:事实胜于雄辩秦穆公求士——广纳人才——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——变法图强——民盛国强惠王用张仪——四面扩张——遂散合纵昭王得范雎——打击豪门——强化集权文中为何选择缪公、孝公、惠王、昭王这四位君主来论证逐客的错误?①因为秦穆公、秦孝公等在秦国历史上都是政绩卓著,比较贤明的君主,是正面的例子,有影响力。②因为这四位君主的成功都有任用了外来的人才这一因素。文章第一段从写作角度看有什么特色?①选材典型。在秦国历史上,任用客卿的君王并非只有这四位,而他们所任用的客卿也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八人,但是,穆公任用“五子”、孝公任用商鞅、惠王任用张仪、昭王任用范雎使得国富民强的事实,在秦国历史上却是极为典型的,最能论证论点。②用事高度概括。对所举四位君王任用客卿使秦国民富国强的史实没有进行铺张描绘,而是高度概括,笔墨极为简练。③行文整饬而又富于变化。本段叙述四位君王任用客卿的情形,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来行文的,即先写用客,后写用客的结果。因此本段自然形成四个极为分明的层次。但是,具体写每一位君王用客,重点又有所不同。写穆公重点在“求士”八句,用士结果两句;写孝公用客一句,结果八句。本段既有整齐的美感,又有活泼的丰姿,增强了全文的表达效果。开门见山,提出论点第一段:“逐客”之过列举历史,反面说理归纳总结,不能逐客②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随、和之宝,垂明月之珠,服太阿ē之剑,乘纤xiān离之马,建翠凤之旗,树灵鼍tuó之鼓。此数宝者,秦不生一焉,而陛下说之,何也?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,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,犀象之器不为玩好,郑、卫之女不充后宫,而骏良駃騠juétí不实外厩jiù,江南金锡不为用,西蜀丹青不为采。所以饰后宫,充下陈,娱心意,说耳目者,必出于秦然后可,则是宛珠之簪、傅玑之珥ěr、阿ē缟之衣,锦绣之饰不进于前,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。②夫击瓮wèng叩缶fǒu,弹筝搏髀bì,而歌呼呜呜快耳者,真秦之声也;《郑》《卫》《桑间》,《昭》《虞》《武》《象》者,异国之乐也。今弃击瓮叩缶而就《郑》《卫》,退弹筝而取《昭》《虞》,若是者何也?快意当前,适观而已矣。今取人则不然。不问可否,不论曲直,非秦者去,为客者逐。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、乐、珠玉,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。此非所以跨海内、制诸侯之术也。【思考】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?【明确】悦之【思考】秦王喜爱和重视外物,是为了“娱心意、说耳目”,这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。那么,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?【明确】非秦者去,为客者逐【结论】重物轻人,非明主所为【思考】这是什么论证方法?【明确】类比论证:物→人第2段运用的论据有什么好处?①文章所列举的珍宝、美色、音乐,是秦王所喜爱的,具有心理接近性。②对于文章所列举之物,秦王常用,对其好处已有亲身感受,易于他由物及人去认识客卿的作用。③按逐客之理推之,秦王当弃其已用异国之宝,这对于秦王来说是难以接受的,而弃宝之论又确从逐客之逻辑所出,这就陷秦王于进退两难的境地,从而造成秦王不得不考虑收回逐客令的心理态势。③臣闻地广者粟多,国大者人众,兵强则士勇。是以太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。是以地无四方,民无异国,四时充美,鬼神降福,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,却宾客以业诸侯,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,裹足不入秦,此所谓“藉寇兵而赍jī盗粮”者也。④夫物不产于秦,可宝者多;士不产于秦,而愿忠者众。今逐客以资敌国,损民以益仇,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,求国无危,不可得也。第3段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?是怎样进行论证的?本段主要论述了驱逐客卿的利弊:有利于敌国而不利于秦国。先从正面说理,指出“地广者粟多”“国大者人众”“兵强则士勇”,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,才能包举贤士,广罗人才。接着继续设喻申述这个意思:“太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。”泰山、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,“王者不却众庶”才是本意。由于连类设喻,运用排比,显得很有力量。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:地不分东南西北,百姓不论来自哪一个诸侯国,这就是五帝、三王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。此处以古证今,强调应该不分地域,广揽人才。本段不但运用了古今对比,还有敌我对比,并给出了两种做法的两种后果,以此说明逐客对敌国有利,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,论证鞭辟入里,雄辩有力。【思考】李斯说逐客会让秦国“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”,“内自虚”容易理解,但他为什么说“外树怨于诸侯”呢?【明确】因为被逐之人可能是有影响力的人,他们去了别国以后,往往能够左右一个国家的朝政,所以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可能会变成一个诸侯国对秦国的怨恨。【总结第4段】本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,以“夫物不产于秦,可宝者多”照应第二段;以“士不产于秦,愿忠者众”照应第一段;以“今逐客以资敌国”照应第三段。最后以“求国无危,不可得也”八个字照应开头的中心论点,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,把逐客的危害提高到秦国灭亡的高度,在充分论证利害得失之后,一针见血地指出逐客的严重后果,完满收束全文。【总结全文】本文是李斯写给秦始皇的一封奏疏,谈论了自己对于“逐客”一事的看法。先言历史,次谈现实,再论未来,最后总结。在谈及逐客的危害时,程度上由轻到重,步步加深: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的帮助,秦国就不会变得强大;接着说“非秦者去,为客者逐”“此非所以跨海内、制诸侯之术也”,直接谈到统一天下的问题上;再说“弃黔首”“却宾客”是“资敌国”“业诸侯”的错误之举,对秦国极其不利;最后指出“逐客以资敌国”会使秦国有倾覆的危险,何谈统一天下?文章立意高远,始终围绕“大一统”的目标,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,正反论证,利害并举,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。全文理足词胜,雄辩滔滔,打动了秦王嬴政,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,恢复了李斯的官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