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读已结束,还剩3页未读,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
《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《苏州园林》PPT课件》是由用户上传到老师板报网,本为文库资料,大小为4.85 MB,总共有13页,格式为pptx。授权方式为VIP用户下载,成为老师板报网VIP用户马上下载此课件。文件完整,下载后可编辑修改。
- 文库资料
- 13页
- 4.85 MB
- VIP模板
- pptx
- 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
语文(人教版)八年级上册主讲人:xxx《苏州园林》学习目标1.体会苏州园林的美,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。2.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,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。3.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,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、严谨。作者简介叶圣陶(1894—1988),原名叶绍钧,字圣陶,现代作家、教育家、编辑家。他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,所写作品构思缜密,结构严谨,风格朴实,语言精练,他被称为“优秀的语言艺术家”。代表作有《倪焕之》《稻草人》《古代英雄的石像》等。写作背景本文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。1979年初,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,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。叶老22岁以前,一直生活在苏州,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,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,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《苏州园林》一书。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,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。《百科知识》编辑部知道后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,于是,这篇序文发表在《百科知识》1979年第4期上。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。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,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,原题“拙政诸园寄深眷——谈苏州园林”也随之改为“苏州园林”。文体知识举例子。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、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。举例说明的好处是使文章更加具体,更有说服力,更客观地说明事物。使比较抽象、复杂的事理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,让人信服。作比较。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、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。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,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,使读者通过比较对说明对象有具体而鲜明的印象。说明文的说明方法:举例子、作比较、打比方。读一读轩榭 丘壑 蔷薇 池沼镂空鱼鳞嶙峋xuānxièhèqiángwēizhǎolòulínxúnlín词语掌握1.鉴赏:鉴赏、鉴别辨析鉴定和欣赏(艺术品、文物等)。这两个词都是动词,都有分辨审察的意思。不同的是:“鉴赏”有欣赏的意思,多用于欣赏艺术品、文物及文学作品。如“文物专家一般都有较高的鉴赏能力”;“鉴别”是指分辨、判断事物的真伪好坏。如“这件东西是真是假,还需请专家进行鉴别。”词语掌握2.败笔:3.胸中有丘壑:4.嶙峋:5.镂空:泛指事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。文中指影响苏州园林作为一幅完美图画的设计。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。枯瘦的样子。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。初读感知文章结尾写了什么内容?有何特点?【合作交流】文章结尾告诉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有很多,文中所介绍的只是一些方面。结尾留有余地,给人无穷回味。再读课文,结合上述问题给课文划分层次。【合作交流】第一部分(第1段),对苏州园林的总的评价。第二部分(第2—9段),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。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。第一层(第2段),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。第二层(第3—9段),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。第三部分(第10段),总结全文,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,引人回味。精读品味1.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,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。句中的“据说”一词能否去掉?【合作交流】不能,“据说”表明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,只是作者听说而已,并不确定,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。2.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?【合作交流】标本。3.“标本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?【合作交流】这里有典范、代表的意思。(这个词形象地表明它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,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,具有典范性。)精读品味4.如何理解“假山的堆叠,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”这句话?【合作交流】“艺术”高于“技术”,是独创性的活动,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,且无法复制;“技术”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,成果实效性强,一般可复制。这里对“假山的堆叠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。5.“至于池沼,大多引用活水。”句中的“大多”一词有何作用?【合作交流】“大多”起限制作用,表明苏州园林中的池沼绝大部分引用的是活水,而并非是全部,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。6.“花草树木的映衬”一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?【合作交流】(1)作比较:与松柏、道旁树比较。(2)举例子:“古老的藤萝”。(3)打比方:把藤萝比作一幅画。小结本文是一篇富有艺术性的说明文。文章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,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,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,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。语文(人教版)八年级上册主讲人:xxx感谢各位聆听